专辑封面

加载中...

80%
在故乡成为异乡人:一个时代的精神迁徙图鉴
本文最后更新于 45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如有错误请发送邮件到 ZChaohaoZhang@hotmail.com
在广袤的乡村土地上,每至新春佳节,本该是阖家团圆、欢乐祥和的时刻,却悄然呈现出一种令人深思的景象。村里那些上过大学的年轻人,无论是戴着一顶顶学术桂冠的博士,还是在各自领域钻研的硕士,亦或是初入学术殿堂的本科毕业生,过年回家后都显得格外安静。
大年初一的早晨,当村里鞭炮齐鸣,喜气洋洋,早早外出打工的人们纷纷驾车返乡。他们在村口下车,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热情地与每一条路上碰到的熟人打招呼,声音洪亮,充满活力。他们给乡亲们分发着精心准备的礼品,与发小们热情拥抱,那种亲密无间的感觉仿佛时间从未流逝。
而那些上过大学的年轻人,大多时候则安静地坐在自家院子里,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年夜饭的圆桌上,仿佛两个世界正在悄然割裂。一边是打工归来的发小们,他们端着酒盅,迈着轻快的步伐,满屋子穿梭。他们大声地诉说着这些年在外打拼的奇闻趣事,那些陈年糗事在他们绘声绘色的讲述下,引得满屋哄笑。每一个段子都像是点燃了欢乐的导火索,让整个屋子充满了欢声笑语。
而大学生们则是低头扒饭,眼神偶尔瞥向手机屏幕,那屏幕在红灯笼的映照下泛着冷光。他们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对周围的热闹场景仿佛有些置身事外。他们的手机里或许是学术论文的修改意见,或许是城市工作中的琐碎事务,这些与眼前的热闹仿佛隔着一层无形的玻璃,难以融入其中。
除了年夜饭桌上的差异,走亲访友时的场景更是耐人寻味。打工归来的年轻人是亲朋好友眼中的焦点。他们穿着时尚的衣物,谈论着城市的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亲戚们围着他们,眼中满是羡慕和赞赏,询问着他们在城市里的工作、收入和生活。他们自信地回答着这些问题,并且还会分享一些城市里的新鲜事物和新奇的观念,让亲戚们听得津津有味。
而大学生们则显得有些局促。他们穿着朴素,甚至有些过时的衣服,在亲戚面前说话时也有些拘谨。当谈及自己的工作和未来时,往往只能轻描淡写地说几句,更多地是在倾听亲戚们的评价和建议。他们会提到城市里的高物价、高房价以及激烈的竞争,这些话语在亲戚们听来,似乎有些遥远和沉重。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与亲戚朋友的交往中,也体现在家庭聚会和村里的社交活动中。在家庭聚会上,打工归来的年轻人会主动承担起组织活动的角色,他们安排着游戏、表演等节目,让整个聚会充满活力和欢乐。而大学生们则更多地是参与到一些相对安静的活动中,比如与长辈们聊聊家常,或是陪着小孩子玩耍。在村里的社交活动中,打工归来的年轻人则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他们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艺和能力,赢得大家的喝彩和掌声。而大学生们则往往选择在一旁默默观察,偶尔参与一下,却很难像打工归来的年轻人那样成为活动的中心。
随着春节的到来,在年年的饭桌上,在走亲访友的交谈中,两种认知体系相遇激烈碰撞,在以乡土文化为土壤、人情世故为主场的家乡,显然后者更胜一筹。返乡大学生等知识分子面临着更深的身份焦虑,当背负着全村的希望标签返乡,却发现自己既改变不了老屋漏雨的屋顶,记不清论文里的数学模型,既不能用所学为家乡增收致富,也难以用专业知识实际答疑解惑。
村里人有时无疑将大学生等知识分子过度美化甚至神化,用过去的认知和眼光审视当今大学生的含金量,可是他们殊不知时过境迁,明月还是那轮明月,可大学生早已不是那时的大学生了。同时大学生也时常潜意识里以过去大学生的稀缺性和含金量自抬身价,可是只有自己才清楚有些技能学校没教的,或者自己的主场根本就不在这里,而不得不沦为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这种无力感转化为沉默的自我保护,在七大姑八大姨的攀比中筑起无形的知识堡垒。
反观打工群体,他们的生存哲学在乡土社会如鱼得水。建筑工地的包工头熟谙人情世故,美甲店小妹也深懂察言观色,这些摸爬滚打练就的街头智慧。下次打开乡村社交网络的万能钥匙,来到以人情世故为生命力的村子,就像来到自己的主场,而他们自己就是如鱼得水的东道主。他们的热情本质是精准的情绪价值投资,记住每个长辈的偏好,适时递上合适的香烟,在牌桌上故意输掉恰到好处的金额。可是这些社交经验或礼仪是未曾真正踏进社会摸爬滚打而不可获得的东西,甚至是我们所不齿和鄙夷的行为,这种经过生活淬炼的交往艺术构成了稳固的乡土关系。
网络,这既是村子与生俱来的特点,也是太多出走者难再融入的池塘。有时身份的割裂感和不适是由经济独立带来的话语权来反映的。当大学生还在为助学金盖章时,打工青年已能给父母翻新房子,这种肉眼可见的成功,让他们在乡村舆论场掌握绝对话语权,热情表象下是经济资本转化的文化权利,返乡务工者摸得着的崭新房子和大学生看不见的未来预期,足以让短期利益者或短视人所质疑,甚至沦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理智告诉我们,每一个归乡人,务工者不必以现实报酬攀比求学之人来获得外人称道;求学者也不必以知识傲居轻易地蔑视务工工人而显得格格不入,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务工者应积极拥抱新事物,求学者也应看到每个人的努力,而适时参与真正的教育,不应制造文化贵族,而应培养能在不同语境中自由切换的双语者,知识应该成为连接阶层的桥梁。
我们需要完成认知系统的升级,既保持知识分子的批判思维,又习得乡土社会的交往密码,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来去自如的人,至少不会为现实不堪而窘迫,不会为精神撕裂而痛苦。在保持学术理性的同时,也要学会围着火塘跳舞,或许是我们走出困境的最好选择。
说服自己与万物以理解,罕万事而有容,构建新的价值坐标系。找到自己的清晰定位,当家族长辈炫耀打工子女的彩礼时,可以轻描淡写地提起帮村里设计的农产品电商方案;当长辈夸赞别人早早挣钱养家时,可以捎带一提参与的法律援助,帮助当事人减少损失和风险;面对读书无用论时,可以因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的实际行动回应,或许这才是既能脱下长衫,又能换上“长衫”的当代孔乙己,这种温和而坚定的文化反哺,也会重塑乡村的价值认知,至少能缓解自我矛盾和心理质疑。
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培养精致的利益主义者,而是塑造能在不同文明维度间自由穿行的世界公民。
文末附加内容
暂无评论

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


				
|´・ω・)ノ
ヾ(≧∇≦*)ゝ
(☆ω☆)
(╯‵□′)╯︵┴─┴
 ̄﹃ ̄
(/ω\)
∠( ᐛ 」∠)_
(๑•̀ㅁ•́ฅ)
→_→
୧(๑•̀⌄•́๑)૭
٩(ˊᗜˋ*)و
(ノ°ο°)ノ
(´இ皿இ`)
⌇●﹏●⌇
(ฅ´ω`ฅ)
(╯°A°)╯︵○○○
φ( ̄∇ ̄o)
ヾ(´・ ・`。)ノ"
( ง ᵒ̌皿ᵒ̌)ง⁼³₌₃
(ó﹏ò。)
Σ(っ °Д °;)っ
( ,,´・ω・)ノ"(´っω・`。)
╮(╯▽╰)╭
o(*////▽////*)q
>﹏<
( ๑´•ω•) "(ㆆᴗ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ource: github.com/k4yt3x/flowerhd
颜文字
Emoji
小恐龙
花!
上一篇